诗文

山水画的构图问题

 

        山水画自唐宋以来,在我国绘画发展史上已形成一大主流,它展示了我们]民族的审美崇尚和艺术素养,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颂歌、向往。开辟了一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途径。
        人们爱真山水,同时也爱山水画。真山水为山水画提供了丰硕的范本和美的启示,培育了不少优秀的山水画家;山水画为真山水创造了更美的形式和诗的境界,开拓了我国山水画特有的意匠经营的构图手法。
        山水画的构图,是构成山水画的美的形式结构。是作者在画面表现上,运用美的形式意匠经营的结果。造型艺术是通过构图形式(所谓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其具体内容的,美的形式产生于美的内容,美的内容必须要依靠一定的美的形式(构图),才能得体现。美既具形式,也具内容,而且是客观存在于大自然之间,山水画追求的就是自然美。祖国的山山水水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山水画题材,所以我们要外师造化。美的认识、发现和运用,又必须要依靠作者的主观情意体验和自我情、意、趣的发挥,这就是所谓的中得心源,关系到一个作者在客观环境中所培育起来的思想感情和聪明才智直接在构图上所发挥的作用。前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个山水画作者, 必须要充分掌握知识面的广 度和生活面的深度, 是充实心源开拓襟怀活跃心意, 首先要提高内在的心灵美然后才能提高外表的创作水平
        山水画在创作构思中,十分强调作者的心意在构图上所起的主导作用。下笔(作画)之前,必先立意。下笔之时要重在写意意,来自对美的认识,即是从心源(心灵深处)涌现出来的对美的追求欲念和创作冲动,一般称之为画意通常也指为创作意图,包括如何命意(题材内容的命题规划),如何用意(先立意后用意考虑对形象的表现方法),要做到意在笔先”“笔随心使为我所用。在山水画命意用意的主要要求上,不单是纯粹的以景写景,而是要创造意境。名为意境,这个意,要求的是应物澄怀,味象净虑”心无杂意;这个境,要求的是崇高、宽厚、幽深、旷达的心境和画境。因此要以情写(表现)景,以景写情,着重情意处理构成情景交融,突出诗情画意的完美的构图境界。一切艺术作品,都贵在用意(包括立意和写意)。言为心声,画为心画,不单是要有画内意,还要有画外意,画贵在能令人思,则余意无穷,画意实属艺术之魂。意发自心源,来自思想意识,通于情,明于理,贯于气,成于趣,是山水画创作的基本动机和首要条件。

        山水画重在情意的表达,心有所触,感物生情,情动于衷,产生意念,情生意同时意也生情,这是艺术创作活动的基本动力。合情合意产生美,合情合意产生爱,同时也产生真与善,皆发自人之本性,同系为一体、并受生活环境的熏育和支配。中华大地的山水水培育了中华儿女的淳朴纯厚的情操和志趣,也培植了中国山水画的高远旷达的情调和意趣。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与人们结下了难解的血肉情缘。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水则意溢于水”,从事山水画必须要具备这种情投意合的感情,才能体察万物,领会天地之心,发现人生之美,也才能与大自然同呼吸,与苍生共命运,求得心心相印,用来开拓我们]的美的思想境界,献出我们从事艺术的-颗赤子之心。温柔敦厚诗之教也”,也影响于山水画的创作立意和构图表达。崇尚含蓄、寓意,寄情于平淡天真,君子之交淡如水,道是无情更有情,这是中国人最珍贵的情怀,表现在山水画上也是如此本色。艺术是感情的表达,创作构图是情意的运用。可以见景生情,可以借景言情,情通意,意通情,诗人得之产生诗意,画人得之产生画意。这里更需要指明一点,艺术是时代的反映,    如背离或丢掉时代的思想感情,就创作不出时代的作品。

        意必须要明于理,这里是指心意和画意(我们的思维和认识)都应理路分明,合乎道理,产生理想境界。山水画的构图用意是情理的结合,情理本一回事。在情景处理上不能违背人之常情,也不能违背科学原理。情来之于理,始见真挚,理来之于情,方见通达。从事社会一切活动都要顺乎情理。情要善,理要真,构成意,自然就能达到美。因此在画理上,立意也要求个真字。但艺术的真实不等于就是自然的真实,艺术是人们理想的经营,即意匠的创造来之于生活而决不能背离生活。中国画家尤其是山水画家是崇拜大自然的,但却不是自然主义者,他们要画出比大自然更美的东西,同时他们从大自然中领会到了一条“顺乎天理顺乎自然”的美的标准,即自然就是美,美就是自然。单是模仿自然其结果反不自然,因此就需要创造理想的更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形象表现上提出“以形写神”的要求,重视对象的神态表现,正是为了要更好地表现形态,所以首先必须要重视抓好对象的神态。山水画不是摄影,其目的是要表现对象的神态,同时也反映作者内心的意态,表达出理想境界,不单能够写境,而且能够造境。

        意必须要贯之于气,形成一股意气才能见诸行动,并发挥其作用。这是由于美的冲动从内心掀起的创作激情和活力,贯穿在整个构图活动之中,从画面展现出来的生气、神气、气势、气派等方面,都离不开意气所促成的鲜明体态。它能够促使作者“解衣盘礴”意气奋发,它能够助长笔墨精神造成画面气韵生动,产生一种感人的力量,完成构图的美的效果,使作品站立于天地之间。如果说绘画是“自我表现”,其实这就是作者的意气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意气关系到作者本身的气质素养,对一个人的体魄、气魄和精神境界都有着相互影响关系。在创作中的立意用意上,正由于意气的强弱纯正,对构图的影响就有着高低不足之分。画可以令人喜令人惊令人思,前人强调做人贵有春气,作画贵有秋气,春意融和是做人的本分,秋气飒爽是作画的本色,艺术的自我表现是作者人格的表现。意气实发自于人格,作者必需要重视个人的气质修养,然后才能在创作中舒展个人的意气。山水画需要我们表达天地之正气,因此作者首先必需要养好自己胸中的“浩然之气”。理气炼意,这是中国画的基本功之一。

        注:1983年福建工艺美术学校首次评议教师职称,基此,晓寒先生就山水画教学撰写了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