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回忆学校往事      


厦门解放后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曾有创办美术学校的议案,1951年市文联筹备期间,美术组更极力倡议创办美术学校。据此厦门军管会文教委员会、文联干部地下共产党员张霞牵头成立厦门美术学校筹备委员会。林采之(归侨)任主任委员。委员有:罗丹、张霞、许霏、杨嘉懋。筹委会成立后,于1951年6月13日呈文市长梁灵光,转呈省教育厅许集美厅长批准成立厦门美术学校。1952年2月9日学校获准正式成立,市派党员许霏任校长,全面领导学校工作,杨嘉懋任副校长,分管教务工作。初期教师有孔继昭、李其铮(兼总务)、郑光耀(兼教务)。1953年张云松应聘自北京来校任教。               (一)开创了先河

1955年鹭潮美术学校首届学生毕业,就业欠佳。以后路在何方?全校都在思考。1956年张云松老师建议转向工艺美术教育,学校即分为绘画组和工艺组,张云松老师负责工艺组并带头任教工艺美术课,开创全国工艺美术教育先河奠基者时任学校校长许霏回忆说,发展工艺美术,首推张云松贡献最大。

工艺美术的标“衣、食、住、行”,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工艺美术教育大有用武之地。学校转向后就显出生机。此后二三年间学校灵活办学,招收工艺造型班,培训班,为筹办中的厦门瓷厂代培陶瓷艺术人才,还有脱胎漆器培训班预备班、初级班(小学毕业入学)等。1958年在校生增至420多人,是原来的三倍。

张云松老师建议转向工艺的同时,他深入社会,走访厦漳泉民间工艺美术艺人,推荐学校招聘来校教学传艺,开办工艺美术工场、附属工厂。学校实行半工半读,勤工兼学,把车间当课堂,课堂作车间。同学既学绘画、文化,又学手艺,练就一手好技艺,成为工厂的骨干力量,承传民间工艺技巧。

附属工厂车间、艺人名称如下首为艺人,后为学员)

彩绘(蛋壳、木片画)——学校绘画师生

泥偶——蔡福祥黄亚细、庄安仁。

木偶头雕刻——许盛芳王仁长、黄秋山、郭仁德、黄守义。

彩扎——柯石头高一池(柯的高徒)、吴充长、刘君泊、张开炳。

刻纸——徐耀坤周昌吉、吴祖赞。

漆线雕——邱清池父子二人安海来的)后又请厦门蔡文碧、蔡文沛兄弟及蔡水况来厂传授技艺。

脱胎漆器—— (福州厂)、庄琴英、梁国栋。

竹编——许其骏、陈清河、吴毕业。

纸花——陈祥义、林彩城。

抽纱刺绣——

剧具——陈金龙、卢连传。

木雕——柯依斌(省借陈细金、李连江、谢清宗。

寿山石雕——林发述(省借

装潢、广告——黄砚农、刘天寿、吴连城。

刻印(公章)社等。

综合车间——学员廖其泰、陈德宜、陈琼丽。

正当工艺美术教育轰轰烈烈进中,1958年12月21日 省教育厅将我校转给省文化厅管理,省文化 厅又委托厦门市文化局代管,每年拔款三万元,经费有保障。1958年6月28日鹭潮美术学校由厦门文化局接管,改私立为公立,更名“厦门艺术学校”设音乐舞蹈,戏曲科(芗剧)并派张吉普分管,两科主要管理人员教师有杨炳维(杨扬)、罗时芳、尤金满等。

紧随厦门艺术学校成立之后,1958年8月19日省手工业联社转发省人委批准同意成立“厦门工艺美术学校”,1958年9月15日启用公章。开设“群众美术”、“商业美术”、“陶瓷美术”、“工艺雕塑”四个专业科。

两校相继成立后,在校本部——鼓浪屿维新路51号汇丰围墙大门口左右侧分别挂着“厦门艺术学校”“厦门工艺美术学校”牌匾这就是习惯把两校统称为“艺校”的由来。两个学校分属市和省,合在一起,一套办事机构统一管理。许霏任两校共同校长。以后党支部成立,两校也同一支部,共同支部书记。

厦门工艺美术学校成立后,由省轻工业厅(后分出第二轻工业厅)手工业管理局具体领导管理1958年12月17日中共厦门艺术学校支部委员会成立。魏锡公任支部书记张吉普任副书记。省局在人力、财力、物力绪方面给学校大力支持。调李曼青(人事)、唐慕尧(团干)、潘儒翁(秘书)、曹典量(总务)、林美琴,陈素贞(财会)、王世友,王正君来校工作洪寿子任语文教师浙美应届毕业生周荷生、庄元贞任专业教师,此后又从德化瓷厂和惠安木雕厂调入青年艺人陈国安、郑成昆来校任专业教师。

省手工业管理局郑太初局长始终关心学校的工作。早在1957年学校聘请民间艺人来校教学传艺,开设工场,创办附属工艺美术厂就引起他的高度关注。先由高秉庄、周哲文来工厂参观了解,随后郑局长又亲自来厂深入了解生产、教学的情况,研究工艺美术人才新的培养途径。与艺人、张云松交谈,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此时可能已孕育着工艺美术学校即将诞生。1958年后,他几乎每学期都要来校长住,深入科室、车间了解教学生产情况,就学校定位与学校领导深入探讨,把方向发展。他非常重视政治思想工作,次来校都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选摘材料组织学习,提高认识他还帮助学校与全省工艺美术厂、社建立校企结合,为附属工厂免费提供设备、生产工具以及原材料。通过实习创作设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总之,郑太初局长为学校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与贡献。

(二)更上一层楼

1959年厦门市委派王耀华来校工作,接替魏锡公任第二任党支部书记。在职近十年她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文艺方针、知识分子政策和各时期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她团结同志,依靠群众,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为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工艺美术人才作了重大贡献。

首先,她来校依始就与郑太初局长紧密配合,依靠教职员工,经过长期深入探讨,统一意见,确立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把学校工艺美术教育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制订了如下可视为工艺美术教育的纲要:

1、我校是“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

2、学校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又红又专的创作设计人才。

3、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工农业生产和专业实践劳动。

4、学校开设“普通课”(基础课)、“专业课”、“文化课”三大类课程,普通课为专业课服务。

5、组织编制建校以来第一套教学计划(大纲),编写教材讲义。

从此,学校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实施统一的教学方案,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并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学校复办后这些方案仍在延续使用,继续发挥作用。还曾经与全国部分工艺美术学校交流传播。

第二,王耀华书记认为办学要靠教师。她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传达陈毅副总理广州讲话(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摘帽)时,针对个别教师反映的问题,她在教职工会议上明确指出,学校教师与行政人员政治上完全平等,不分高低,无须谁怕谁,他们只是分工不同。办学主要依靠教师,要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行政人员与行政工作是为教师与教学工作服务的等等。

事实上,在长期工作和不同场合她总是反复强调“尊师爱校”“尊师爱生”的理念。提倡教学相长,教师为主,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王书记来校前,厦门本地优秀美术教师、著名画家已多人在我校任教,绘画师资较强,对于这些老教师,她既尊重又爱护,托以重任,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相较于绘画师资,工艺方面显得薄弱,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其措施是:

1、继续选派专业急需的留校青年教师到高等专业院校进修提高。

2、根据专业需要,每年上报计划,接受高校专业毕业生来校任教。几年来有施性杰(中央美院)、陈骏、葛自鑑,于耀中(中工美)、钱剑华、李荣福(浙美)、杨振荣(广美)、曾庆祥(四川美院)以及杨欣群、吴世隆、周大炎、邢成林等专业教师。

3、提倡新老教师要互相学习,研究新教师带来的各校教学新经验。新教师拜老教师为师,老教师要做好穿帮带,如要为新教师修改教案,让新教师听课当助教等等。

总之,在那一年代全校教职员工紧密团结,心情舒畅,热爱学校,师生学雷锋做好事,求进步;62年战备时学校民兵营、基干民兵连不畏敌人,苦练杀敌本领,发誓与鼓浪屿共存亡,火线入党。教学上认真努力,是学校出成绩育人才的好时期。到现在凡经历过此时期的师生还引以为荣。

第三,申报成立“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以及在调整中提高办学水平。

1960年省教育会议报到前一天下午学校才得到通知,校领导立即研究作出三点决定:要申报办学院;王耀华书记亲自出席会议;由教导主任王祖训连夜书写“建院方案”。第二天凌晨“建院方案”书写打印装订完毕,由工友傅金城乘第一班轮渡步行到虎园路厦门交际处交给王书记带往福州,与轻工业厅领导一起出席会议,提出建院建议。

1960年厦门工艺美术学院获准成立后,厦门市委任命徐峻峰为院长,徐斌任办公室主任。

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全省高校作了一次调整。我校由“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改为“福建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徐斌任副校长,徐峻峰回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复任副院长。

在三年暂时困难时期,我校在王书记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八字”方针,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以国家利益为重,进行过一次精简。减少招生,下放一些教职员工,有的转行商业系统工作,有些学生、工人被动员回老家务农。学校也于1963年主动书面报告并获批准,再次调整改为“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徐斌任校长。

三年道路并不平坦,上上下下。但全校师生相信党,在支部领导下团结奋斗,努力工作,改善办学条件,建成新校舍,增强师资力量,在困难中充实提高办学水平。

第四,提出教学“四认真”,大抓提高教学质量。

“四认真”及其要点为:

认真备课——上课要写教案、讲义;供学生临摹的作品至少每生一幅;

认真讲课——注重技法、史论讲授;

认真辅导——当场示范,因材施教;

认真批改作业——集体评分和讲评。

为落实“四认真”学校教务行政部门、各专业科建立了检查督促服务制度,加强教研组工作。王书记本人更经常深入科室参加活动,到教室听课,查看晚自修。有次她听到雕塑科同学说要低着头走路,觉得奇怪,经了解是同学专业思想不巩固,认为学雕塑没前途又艰苦,劳动强度大,吃不饱等活思想,就着力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又向粮食部门申请,将雕塑科师生粮食定量提高到普通工人的水平。由于社会习俗等原因,有时上课请不到模特儿,王书记即号召学校行政人员为教学服务,并带头当模特儿,端坐教室让同学作画。这一举动深深感动了师生,认真教学努力学习,提高质量。每当期末复习考试时她总要召开大会,动员做好复习考试工作,补缺补漏,考出好成绩。 

回顾1962、63、64、65年届毕业同学,尤其62年毕业又留校加学一年的20位同学,学业水平都较优秀,受社会热烈欢迎。1963年还破格被国家抽调全国,分配到北京、河南、新疆、广西等地工作。总之这几届同学在工作中都做出成绩,为国家作了贡献,不少校友成为大师级人才,为母校争光。

第五,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推动教学与艺术创作紧密结合,为政治和生产服务,创作和生产出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作品。

例如,学校国画老教师,多次出差福州为抽纱工厂创作设计北京人民大会堂窗帘图稿。

再如陶瓷美术科,将毕业设计与教学相结合,以北京人民大会堂为题材,设计出整套中餐具、西餐具、茶具,并到德化瓷厂烧制出产品。

尤其是厦门郑成功纪念馆筹备期间,她组织学校师生员工开展艺术创作和场馆规划设计。开馆时我校的作品有郑成功全半身雕像、漆线雕像、受降图、出征图、作战图和各种工艺品。林林总总,不计其数,社会效果极佳。

第六,王书记工作认真负责,条理有序。每学期初她总要组织制订全校工作计划,提出目标要求。期末年终要进行总结。亲自对师生报告学期工作计划或总结。然后组织师生讨论、修改、补充。贯彻执行,形成文字书面材料,呈报省市主管部门汇报。

为做好1963年轻工部教育工作会议的准备工作,王书记亲自领导对学校60-62年的工作进行总结,成立专门写作小组。庄元贞撰写教学部分。《三年回顾》在轻工教育会上反映很好,受到充分肯定。会议结束不久,轻工部教育司姚司长(志愿军)就专程来我校蹲点,住在校长办公室,历时半个月。他深入科室、教室、车间、食堂,参加海防站岗放哨,掌握第一手材料,非常满意而归。可以预料《三年回顾》和姚司长的调研将使福建工艺美术学校被树立为轻工教育的标杆或许是1980年被确立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的根基。

,为鼓浪屿康泰路新校舍建设费心费力。长期来我校以租赁民房为校舍,建校在深田路一座小红楼,次年搬至鼓浪屿田尾路38号和八卦楼。1958年先后搬迁至安海路36号和汇丰周围楼群为办公和教室,租天主教堂坟园充作学生宿舍,严重阻碍学校管理与发展。

王耀华书记来后,为新校舍建设奔波,争取省市领导关心支持,在三年困难时期经批准列入计划,于1961年开工建设内厝沃康泰路新校舍,1963年竣工建成投用,工程费用60多万元。终结学校没有自己校舍的历史。

新校舍建设用地由王书记邀请陪同省市有关领导现场察看批准。教学楼主副楼由省轻工厅轻工设计院赵工程师驻校设计。建设过程中还有如下诸事值得记取:

为保证外墙花岗岩色调纹样一致,王书记、徐校长、赵工程师亲往海沧采石场选材。每块石材需经加工成型,王书记又亲自向集美校委会商借百余人“成石”师来校支援,保证工程进度按时建成。

工程由徐斌校长分工负责,除现场管理外凡是申报经费预算,三材指标,联系车皮,装车押运都是他亲力亲为,长期在外奔跑,美誉为基建校长。

工程开工后,全校师生员工,附属工厂工人分批轮流下工地劳动,挖地基搬建材。入驻后每周半天劳动建校,修路筑档土墙,平操场搞绿化,为有自己的新校舍欢天喜地。

现在,屹立在鼓浪屿西南海边的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校舍是展示王耀华书记的丰碑。

,关心师生身体健康,搞好集体生活。三年困难时期,物资较短缺,为了师生身体健康她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生产。办好学校食堂伙食。领导轮流下厨房,严格仓库管理及物资验收制度,做到账物相符,进行成本核算,要求每周小改膳,一个月一大改膳,膳费有节余即返还改善师生生活。

抓生产即将学校周围场地划分给各科、班师生开荒种菜,谁种谁收谁得;食堂办养猪场,逢年过节杀猪改善生活,校外教职工限量购买,皆大欢喜。在海沧囷瑶办农场,在高崎海滩养海蛏。三年困难时期师生没患水肿,平安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

,附忆

1、关于附属“厦门工艺美术厂”王书记着重加强工厂的管理工作,在服务教学的同时,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进行成本核算,自负盈亏。1963年行业整顿时,由省局决定将其转归厦门市轻工业局管辖。期间,根据王书记意见,学校连续三次写报告,要求保留没被采纳。随后工厂搬离鼓浪屿,迁址至厦门中山公园东门的工艺美术厂新楼。

2、关于厦门艺术学校约于1960或1961年间,厦门市委派张吉甫来校任副书记,分管艺校工作。学校先后分别派出唐慕尭、李曼青协助工作,艺校也取得良好成绩。舞剧“白鹭女神”演出成功,在省内外多地巡回公演。1962年张吉甫腐化案发,由李曼青接管,停止招生,改为厦门歌舞剧团。


           施能昂  2022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