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看云起
文/卢乾
一九七七年盛夏,与晓寒师及锦德、天枝诸兄,相约重赴山城德化。德化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六十年代初,晓寒师就带领我们到那里的瓷厂实习,从那时起晓寒师就与德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此次往游与前不同,纯粹的游山会友。文革十年,晓寒师倍受磨难,行动失去自由,更谈不上江山揽胜。打倒四人帮,先生身心得以解放,正待细把江山图画,故心情极为轻松。
1977年8月登九仙山,左起卢乾 周雅国 张晓寒 陈宗海 曾锦德
在县城盘桓数日后,先上了戴云山。翌日便踏上九仙山路。几经问道,终于到了山顶,夜宿气象站石屋。为看佛光,我们天未亮便起床,虽时届盛夏,海拔1700米的山巅,山风呼啸,冷气十足,云气从山下翻上山顶,几块大石如巨人般立在云中,森森然时隐时现。见此情景,大家都觉得与佛光无缘了,忽然风息云定,阴霾密布的天空裂开了一道橄榄形的缝隙,红彤彤的旭日正嵌在正中,我们既惊奇且兴奋,这时先生喃喃地说:“天开眼了,天开眼了!老天有眼!”这一声“天开眼了”道尽了先生半生坎坷,一腔悲欣。在这“尺五天”上我们也不怕惊动天仙、大声叫啸,晓寒师唱起了字正腔圆的京调,还要我吼两声和他比声音。听先生唱京调这是第二回,而见先生如此愉悦放怀却是头一遭,这个“天开眼”,抚平了先生心中多少创伤,给先生多少信心和希望啊!正如先生在后来画作《九仙天开眼》中所题长诗的句子:“旭光穆肃融大地,色相精明透心田。归途正待重整步,山花烂漫满路沿”有了如此光明磊落的胸怀,沐浴在新时代的春风里,先生进入了新的创作高潮,画出了许多歌颂大好河山,歌颂新时代的佳作。
张晓寒 九仙天开眼 1977年
刘勰文心雕龙有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跟随张老师登山临水,于此感受极深,正象清代大画家石涛的画语录《山川》篇里说的:“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这的确令人深思。天意与人情有时是会通传的。
注:九仙山顶有古碑,上刻“尺五 天”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