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我与恩师张晓寒老师一起守岁 

文/廖毅林


       每年的除夕,我都有守岁的习惯,热闹时与父母家人促膝闲聊,静寂时回顾一下一年来所过的日子和一些难忘的往事。

        今年除夕,我又一次回想起与恩师相处的日子,那些平凡又温馨的一幕幕再次浮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刚毕业离校不久的我,依然眷恋着能时时与老师在一起,一有空就往老师宿舍跑。一九八五年二月,甲子除夕那天,工作单位已开始放过年假。中午过后,我又来到老师在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内的宿舍(也是老师的画室),这里曾经是我与老师朝夕相处了大半年的地方,我和几位同学经常吃住在这里,也在这里画画、读书、观看老师创作、聆听老师教诲。

        到了老师宿舍,老师刚午睡起床,我俩沏起茶,聊着天,我向老师汇报了近日的工作情况,因为刚参加工作,新的环境还不适应,也就很少再提笔画画,老师还是不断鼓励我要坚持画,虽然从事的是广告设计工作,但与中国画创作的原理是相通的,可以相互借鉴,不要荒废了在校学习的基础。边说着,老师走向了画桌,开始铺纸凝思,老师创作前总是对着白纸深思,待到胸有丘壑,才动笔落墨,我又一次站在老师身边看老师画画,心里美滋滋的。



岭南春雨竹鸡啼  张晓寒  1985年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一个下午转眼就过去了,其时,春雨绵绵,充满诗意的闽南山境已从老师的笔端跃然纸上。我将这幅墨色淋漓的作品挂到了墙上,老师又象以前我们上课时那样,燃起一根烟卷,一边审视着画面,一边问我,这幅作品落款应在何处,我说了我的看法,老师点点头表示赞同,并说创作时就要认真想好落款的位置和经营好落款的形式,使画、款、印在作品中融为一体,从而提升作品的美感。待墨色略干,老师取下画作,提笔在作品的左上角写下“岭南春雨竹鸡啼”,画面顿时生机涌动,产生了一种深远的感觉,仿佛能听到山中的竹鸡在烟雨中吟唱。

        这时,周边邻居吃年夜饭的鞭炮声已响起,我和老师离开宿舍,沿着康泰路边欣赏着相思树多姿的身形,边向鸡山草堂走去。



1985年甲子除夕晓寒先生与廖毅林合影


        晚饭后,大街小巷爆竹声声,我又迫不及待跑回老师宿舍,一进门,屋内已点起了红烛,师母正张罗着年糕、水果和糖,此时,年味浓浓,温馨自在。老师告诉我今晚要12点钟过后才能睡觉,我一脸茫然,老师看出我不知所以,就接着说,今天是除夕,大年夜要高高兴兴、有吃有喝,诚心实意地亲自送别旧岁,迎接新年,祈求来年平安顺利,有的通宵不眠,有的过了凌晨才睡,俗称守岁。这是中国的民间风俗,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就这样,我第一次认识了“守岁”。那晚与老师吃糖聊天,无所不谈,回味无穷。

        回想追随老师的那几年,老师就是这样在有意无意间,教导了我们许多文化知识。老师他从绘画技法到诗词画论,从为人做事到传统文化,从学业精神到金钱物质,都给予我们这些学生太多、太多。

        每当想起这些愉悦的往事和未来得及报答老师而老师已离我们西去时,心总是揪得紧紧的,泪花不听话地在眼眶里打转,总想,老师现在还能与我们一起谈笑该多好。

        二○○八年二月七日凌晨于厦门枕涛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