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艺双馨堪景仰 丹青如潮谱新篇
——写在《纪念张晓寒先生逝世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开幕之前
文/林良丰
晓寒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然而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至今依然历历在目,他的高尚人品与精湛画艺至今还深深地铭刻在他所钟情的八闽大地、鹭江两岸……
晓寒先生是江苏靖江人,一九五三年,先生舍弃在北京的优越工作条件,南来厦门鹭潮美术学校(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执教,开始了长达三十五年清苦的教师生涯,将身心无私地奉献给了厦门这方热土,即使在“文革时期”被诬为黑画家乃至投入监狱,先生皆等闲视之,继续用画笔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用汗水培育着美术人材。先生在教学之余,不遗余力地为美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了大量细致的组织指导工作,他先后协同有关部门创建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厦门美术家协会、厦门工艺美术学会、厦门画院等并关注市残疾人福利事业基金会的工作。即使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他依然风雨无阻地往返于厦鼓,为老年大学的学员讲授山水画课。直至去世前数日,仍为前来求教的学员批改作业。“尚盼人间留两日,余丝吐尽始轻松”这是先生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的无私品德的心声。
一九八三年,先生在敦煌之行归来曾说:“跑了这些地方,深深感到我们民族的骄傲,不维护我们的民族文化,不干出一点新成绩,实在是对不起前人,也对不起后人。”他一生致力于中国山水画的研究与创作,吸取其他姐妹艺术的精华,既师古人,更师造化。他取北派雄健挺拔的笔调,融南派水墨华滋空灵的墨韵,用寥寥数笔的中锋骨架、反复渲染的谈墨浅色,生动地表现了苍翠欲滴的八闽山川,散发着浓郁的南国生活气息,在中国山水画坛上独树一帜。先生以诗入画、融极简与极繁为一体的画风,影响了福建尤其是闽南一代画家。
晓寒先生去世十年了,大家依然深切地怀念着他,在即将展出的《纪念张晓寒先生逝世十周年美术作品展》中,省内外111位作者的积极响应足以说明先生那无私奉献的人格力量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注:本文发表于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厦门日报》第4版
1997年厦门市张晓寒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纪念张晓寒先生逝世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开幕(左起第三人为杨夏林)
1997年厦门市张晓寒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纪念张晓寒先生逝世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开幕
1997年厦门市张晓寒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纪念张晓寒先生逝世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