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松风长在  艺术永存 

文/白磊


著名画家、美术和工艺美术教育家张晓寒先生逝世二十年了。二十年来,他的学生、朋友及美术界的同仁对他的怀念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薄。他的学生林良丰等人创立了张晓寒研究会,出版先生的遗作选集,发行《松风》杂志,并举办各种张晓寒学术研究和美术展览活动,以缅怀这位在艺术上卓有建树且对厦门美术事业曾做出许多贡献的好老师、好长者。翻阅张晓寒先生的生平简历,先生享年六十六岁,他一生对艺术孜孜以求,多有坎坷,“文革”中还受到很大的冲击,正当他的艺术走向高峰的时候,却过早与世长辞。作为画家,六十六年的时间并不太长,然而在他有限的生命中,却竭尽全力,为美术事业,为培养美术和工艺美术人才做了许许多多有益的事,他忠诚于艺术,即使在逆境中也不放弃手中的画笔, 仍惦记和关心着他的学生。人们怀念他,尊敬他,正因为他为社会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为后人树立了敬业爱业、教书育人的楷模。这就是张晓寒先生的人格魅力所在。

我虽然没有系统正规地向张晓寒先生学画,但曾多次登门求教,并从他的教诲中受益良多。张老师真诚待人、和蔼可亲,性格爽朗,爱护和关心后学的长者风范,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中国正统文化所特有的气质和骨气。他学识渊博,性情开朗,不仅在艺术上有他独特的见解和主张,而且对美术和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有着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年轻时曾在工艺美术厂工作,工艺美术厂是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校办的附属厂,办厂之初,晓寒先生倾注了许多心血,之后工厂划归市二轻局管理,但他仍时时关心着工厂的发展,精心为工厂培养和输送技术骨干。每次与张老师见面,他总仔细地询问工厂的情况,给予热心的指导,并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无论是工厂的事还是画画上的难题,每有求教,张老师总是毫不保留提出自己的看法,悉心全予指点。有一次,我到武夷山参加福建省工艺美术会议,适逢晓寒老师也在那儿写生,多日的相聚,在简陋的招待所里,几盘小菜,一瓶白洒,先生无拘无束,侃侃而谈,从他的言谈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难于忘怀。

真诚、豁达、潇洒、大气、浑厚是张晓寒先生的性格和做人的准则,也是他的山水画艺术的总体基调。先生早年就读于国立艺专,在吕凤子、潘天寿艺术精神的影响下,形成了他以线为主,简洁朴实,注重作品的内涵的艺术风格。灵动多变的线条组合、滋润厚重的烘托渲染,极具节奏感和质感。观他的画,一股氤氲之气迎面而来,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品味先生的山水画,我觉得先生的独到之处,正是他在对中国笔墨精神的深刻领悟和丰富的艺术素养积累的基础上,找到了一条在山水画创作中文质相融、意境相合的创作道路。回顾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山水画家画对地质各异、面貌迥然的山山水水,既要注意对所描绘的山水地貌特征的认识,又要留心不失特征地去塑造出一种意境;既要表现自然,又要表现主观意兴;既要表现形,又要表现神。这就总是在形与神之间徘徊。张晓寒先生似乎在形与神之间找到了一条“中庸”之道,他历游名山大川,又在南方生活了很长时间,但无论笔下所描绘的是雄浑或是秀丽之景,他都摒弃了对细节的具体刻画,而是紧紧地把握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大处落墨,强调主体气势,神形兼顾,从而把意与形巧妙地统一在一起,给人既有特定场景的感受,而更多的是艺术氛围的感染。打开张晓寒先生的画集,尽管每幅作品所表现的场景不同,但都给人一种处处是新天地的感觉:墨色厚重的山峰,仿佛逆光下墨润苍翠的树木,曲斩扭折而硕长的山泉,烟云晓雾中的日光岩,鹭江边上红瓦白墙的小屋,营造出一种充满朦胧、雨意、滋润、厚实而深邃的人间天地,透露出既凝重又秀丽;既迷茫又真切的意境。他的山水画,无论是描绘鼓浪屿的绮丽风光,还是表现武夷山晒布岩、大王峰的雄姿,无一不是这种风格的延续,无一不是表现山水的华润和灵性。将不同景色的质的表现与作者的感受完美地统一在一起,这就是张晓寒中国画艺术的高明之处。

张晓寒山水画,以线造型,以线抒情,令人玩味。赖以架构画面形态及展现其丰富笔墨技巧的线条,不仅是张先生用于造形写景的主要手段,其线条表现的绘画性以及线条的巧妙组合既是画家抒发情感的载体,也是其形式美的体现。线条的运用及其组合,线条内在质量的优劣,历来为中国画家所重视,它也是衡量作品品位的主要标准之一。在中国画作品中,线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其表象看似单纯,且蕴藉着丰富的内涵和生命力。在张晓寒的笔下,线条的疾迟、粗细、浓淡、钝拙、飘逸、以至长短,都是他在造型实践中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领悟中提练而成的,无论是大刀阔斧的挥洒,还是寥寥数笔的勾勒,无论是凝重还是洒脱,即使是逸笔草草的挥就,看似简单,其实正是由于画家有了丰富的情感锤炼,精神的磨砺,心灵的体验,使其内心变革丰富多彩,这种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必然体现在他表达手法的多样性,从而获得了成竹在胸,挥洒自如的可能。“意山而山、意水而水,亦似云行,亦似雨起,别有天地……。”《倪元璐·论艺》张晓寒先生线条艺术的绘画性在中国画学术研究上具有现实意义,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松风长在,艺术永存。张晓寒先生的崇高风范及其高超的艺术素养将与时代、与我们大家同在。


二○○八年三月廿八日于不闲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