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盼人间留两日 余丝吐尽始轻松
文/李冰
不能忘怀的一课
一九八七年三月的一天,厦门老年大学书画专业班的山水课程开始了,出现在五十多位离退休老同志面前的教师,就是刚退休几天而带病来校上课的张晓寒副教授。见他两鬓斑白,满面春风,满腔热情,声调爽朗地说:“我胃癌开刀半年,退休几天,就来给大家上课,我感到很高兴。人有两度青春,过去大家工作忙,现在离退休了,有机会学画了,画画是第二度青春,画山水画可以舒胸怀,表达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感情。为人要有所追求,热爱生活,安贫乐道么!多出去看看祖国美好山河,看看人民生活。早晨出去散步,带本小笔记本,把自己想画的画下来、记下来,回家后加以选择,画出来,就是一幅有感情的山水画”。他的话,尤如春风吹进老同志们的心田,使大家眼前一片阳光和翠绿,激起大家学画山水画的热情和信心,产生强烈的学山水画的欲望。
张老师根据老同志理解力强,往日学习机会少的特点,安排了整套教学方案,他虽然是有着三十五年教龄的名画家,但仍然认真备课,画了六十来幅教学范图。上课时先_挂图讲解,深入浅出,在黑版上、宣纸上现场作画,边画边讲,从如何经营位置、如何落笔、如何渲染、如何敷色,让人形象地、直观地理解。由于教学得法,激发了学画积极性,过去毫无绘画基础的学员,也大胆地拿起笔来作画。
张老师家住鼓浪屿鸡山下,到厦门老年大学上课,来往步行、乘船、乘车需要二个多钟头,他不顾身患重病,总是风雨无阻,常常提前来教室,最后才回家,曾一度病重,住鼓浪屿医院点滴输液的日子里,仍坚持来厦门上课,常常夜里离开医院,回家为学员修改作业,耗去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如今许多晚年学画的学员,想念着他,有的学员当他们的作品被选到全国或出国展览时,感到一丝的成绩也含有张老师的心血和汗水。
一丝不苟严格要求
张老师对我说:学画需要临摹开始,在一定基础上也得练习创作,要大胆敢于创作,你花鸟画基础比山水好,可以画一幅自己创作的鸡蛋花,在鼓浪屿有,你可去看看,记住特点,画下来我看看。我从实地详细观察,采集,找书本资料到初步画出一张图给他看时,他从一花一叶的布置、穿插到题诗、题跋、落款都悉心指导。为了纠正构图和题款中的毛病,先后指导我重画了六次,又让我征求花鸟画老师的意见,最后才定稿。
这幅画他修改后题诗:
满地黄金鸡蛋花,拣来和露酿香茶。东南八月正炎暑,好伴清风醉晚霞。
这正是老师平时所教导的热爱祖国山河树木,热爱生活,反映老师两袖清风,安贫乐道的含意。
为了别人忘了自己
平时向张老师求画的人很多,他总是废寝忘食,日夜辛劳地予满足。也曾为我画了《观棋图》、《高山流水》。在他病重期间,我常去探望他,从他谈话或作画中均得到教益。他说:“画除老师指点,自己勤奋,实际体验之外,_还需多看书,多看画,多读诗,有的诗记下来反复读,学诗练字,要认真看别人的画,自己思考”。并赠送我一本《厦门书画》,这时他尚能勉强执笔,写下“李冰同志惠存,一九八八年张晓寒于病中”。在他临终前约十来天,我去探望他时,已是极度消瘦,他用含糊的声音,对我说:看看中国画史。我看他病情绝望,无心想画,只说好。他的脸略向书橱示意说:“自己去拿”。我看书橱有一套《中国绘画史图录》,取下一本问他否这本,他点头,我对他说:“我先看上册以后换下册”。老师勉强张眼,以沉重而微弱的声音说:“都拿去,全套,留给你好好看”。这时的我已无法抑制眼泪,老师微微摇头,口中念着,似乎是“余丝未尽......”。如今,我尚未学好山水画,常常把书和泪读。
1987年晓寒先生于老年大学授课时指导李冰等人
最后的一次补笔
一九八八年四月下旬一个星期六,黄丽衡同志对我说:“张老师通知你星期天上午九时到他家上辅导课,以后都周二、五和星期天去”。我一时听不明白,反问丽衡:“病好了?”,丽衡说不出话来,两手作呕吐之势回答我。第二天我怀着沉重心情按时提前去了,老师问:“怎么没有带画来,没有画?”这时我想的是老师的病,毫无请教画的心情说:“有画,没有带来”。按吩咐,在第二次,即星期二的上午,我万分沉痛的心情带了四张山水画去,老师卧在床上,让我和南普陀寺的本如法师将带去的画一张张挂起来,看他半眯半开的眼睛一一看过之后,让本如和我扶起他坐在画桌边,不时地在我习作的《晴江塔影》和《千年古刹南普陀》的山水画面上添补几笔,在《晴江塔影》的远山处补了一笔后,略露笑容地说:“这样画面就宽多了”。他微弱的声音说:“南普陀的放生池画的太繁杂,回去后重画,另外二张山水构图很有味道,没有画完,可以尽量再补,把它画的郁郁葱葱”。谁知,这就是临终前最后一次的教诲!这正是老师病重中所作的诗句:
尚盼人间留两日,
余丝吐尽始轻松。
一九九三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