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寒遗作展览》座谈会纪要
《张晓寒遗作展览》举办于一九八九年四月二十五日。当天下午,由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杨夏林先生主持了张晓寒遗作展览座谈会。出席会议的人员来自厦门市美协、书画院、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厦门日报、老人大学和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及外地的学生、好友。
与会人员对张晓寒先生的人品、艺术及其在教育事业上的贡献给予高度的评价。现将会议的发言情况整理如下:
杨夏林:张晓寒先生在艺术事业和教育事业上做出很大贡献,借画展开幕机会举行今天的座谈会,使同志们更深地理解张晓寒先生的艺术。张晓寒老师是我的同学,他的人品为大家所称道,为人豁达正直,不俗,是能够干事业的人。他抛弃优越的条件来厦门创业,这是很难得的,他很想把自己的光和热贡献给社会。事实证明,他来厦门后,在艰难的条件下为美术教育、培育人材做了许多工作。十年浩劫中他受到许多折磨,耗费了许多时间。“四人帮”垮台后,晓寒老师得以解放,更加把精力贡献给了社会,为厦门美术界,为社会做了许多好事。他打算好好画些画,在学术上做些工作,但由于身体不好,许多事来不及做就过早地去世了,令人遗憾!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发扬光大张老师的艺术成就。
林英仪:晓寒先生再活二十年也不过八十来岁。一个艺术家六十岁以后正是艺术才华旺盛时期,许多大家都在晚年焕发光彩,如果先生再活二十年,必将取得很大的成就。他很乐意交朋友,乐于将画送人,十分慷慨。今天能看到先生许多作品是很难得的。一九六三年,我来厦门开画展,先生热心为我奔走;他性格开朗、热情、无私,从事业出发。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为机场室内装饰时,他没有把自己的画纳入其中,也不取报酬。他主张以美养文,以美术工作养文化工作,主张画家品格应摆在第一位,画画只是技巧。他做人的优点:是非分明、刚直不阿、敢于表态。他人品高艺品也高,不但有才华,也能下苦功,勤勤恳恳,在座有很多是艺校的,对他很了解。解放后艺术院校林立,真正有成绩的,一定要有才气、天才。天才不是形而上学,不是空洞的,看了他的作品很受感动,这是由多方面的修养、品格、经历,总和达到的境界。境界的高低取决于品格的高低,他品格开朗,作品墨气淋漓、率真、天份很高。他用笔刚直构图多变,不食古不化。他说北方的笔墨是很坚硬的,南方是水气淋漓。先生在这方面,用笔用墨都有独到之处,几根线条后反复渲染,有一套成熟的经验。他的画艺成就,是他的高尚人格,品质和深厚修养的体现。
黄天申:张老师画如其人,他常讲“什么都可以丢,画笔不能丢”可见其事业心。他读书多,学养丰富,把中国的儒道释结合起来而形成他的画格。
江吼:我是搞音乐的,美术是外行。我和云松(即晓寒)的感情很深。一九五二年,我到鹭潮担任音乐课,在八卦楼惨淡经营,有继昭、仲谋、夏林、许霏等老一辈人的辛勤汗水,其中云松同志也是如此。看到今天的美校桃李满天下,我作为厦门人很自豪,感谢这几位老同志几十年的努力为厦门人民留下很好的一笔。先生的画很多,在一次展览会上,云松有一幅“海堤图”给我的印象很深,海堤象一条龙在腾飞,把厦门的希望都深入其中。文革期间,他的画流失很多,建议筹委会(指晓寒遗作展筹委会)对流失的画留心。文革中我们关在同一牢房,是难友。他在牢里宁可自己少吃,把饭分给别人。病中还为我七十寿连夜作画,我十分感动,尤其是那画题“潇洒风前犹玉立,尚堪打鼓作人梯”……。
张人希:晓寒一九五三年来厦,我们见面无所不谈,坦诚相见。晓寒不该死。晓寒的画在福建、厦门还有很多,从这展出的画中也可见一斑。以这次画展为基础发动大家再借一些,尽可能出版一本画册。人美(人民美术出版社)曾要出版其画册。编辑见他的画好说:“晓寒的画有特色,是否多几张。”这说明他的画有独特的性格特色,不但在福建,在北京都有其地位。
王仲谋:看了画展,我仿佛看到他站在我的画前(泣不成声)画如其人。他的画“删繁就简”。他的为人在文革中更见清楚,很是刚正。张老师坚持师造化,他对自然是看,默默记在心里,不一定要画速写,他反对对自然界如实的描写,抓住景物、事物本质的东西提炼、概括,用笔干脆能说明问题。为人刚直朴实,画也如此,艺术的风格和为人的品质是一致的。曾有一次到我家,见我画一张“风风雨雨”,他对我笑了笑说:“是要经过风风雨雨过来,才能更好地认识人生。”他的为人他的画是很受称赞的。
陈文星:老师一九五三年执教,不管在什么地方他的师德和爱生这一点是很突出的,也最值得称赞。从课堂上的教学到社会上的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都认认真真地手把手传授技艺,热情地辅导、讲学。孩子们也很熟悉他。他后来年纪大了,还是重视教育事业,引导青年少年的爱美心灵。他把艺术无私地奉献给大众,这是其思想境界的最高体现。在政治上正直、生活上朴实,敢于直抒已见,抨击时弊。一九五三年八卦楼时期,一餐一毛多钱的稀饭加豆子,与学生同甘共苦。他的贡献不止于美术界,在政界也有贡献。党政部门对张老师的评价也很高,在他病重期间还一直推举他担任省人大代表。
蔡清枝:我经常聆听张老师的教诲,从他那里学到很多东西。从而对美术作品的评论才有所深入,同时对老师的画也才更理解。他的画很新颖,在全国是不多见的。他的画给人感觉气魄宏大,这同其人品、画品有密切的关系。我从北京调回来的第一天就在办公室见到张老师。但七、八年了都没听到老师讲文革的事,他对自己的遭遇不提,表现出很大的气度,不计较个人得失。复办后张老师是工会主席,有一次华侨博物馆组稿,但张老师还是做组织工作,尽可能把很好的机会让给别人,不为自己打算,他主张写生又强调主观感受,应有我在,但这个我不是小我,而是社会的大我。他说:“中国画家应该把自己当成是宇宙。”
许文厚:三十年前,我是由于张老师伸出援助之手才不致于因经济困难而停学的。张老师不仅是画家,而且是思想教育家,从思想上教育人。学生时代,手把手教我画,他总是说不要丢掉画笔,他对学校的同事也是从各方面关心、照顾。
郑景贤:张老师不仅是有成就的画家,而且应该说是美术教育家。他思想上能跟上时代,年纪虽大,画法却新。他对新老学生及各阶层美术爱好者能一视同仁,热情指导,从不摆架子。
林岑:省内连民间工艺的老艺人都很感激和想念老师,他一向关心普通的人,真诚相待,热情关怀。
郑起妙:张老师的作品气势大,格调高,风格多样而且内涵丰富。用色上很有特色,如《河西走廊》以赭黄色调表现河西气氛;《蜀山》以赭当墨,红绿渗合,对比协调,浓烈而又稳重。作品格调高,笔墨精炼,很值得我们学习。
刘田:看到画展受到很大的教育,建议来展出的新征集的作品明年再展一次,共同研究出版张老师的画集。张老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他的画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张晓寒老师对老年大学的教学十分认真负责,花许多时间为学员改画,受到大家一致的爱戴。
邱祥锐:我是深受老师教育的学生,怀着敬仰和怀念的心情参加这个会议。老师对工作极端负责,他手术后知道自己的病况,连续几个中午没有休息,为老年大学画范图。艺术贵在创造,老师的作品有许多新的创造,如表现厦门的山石,简炼概括。
邱允爱:我是怀着思念和敬仰的心情来参加展览活动的。面对老师的作品,更觉得老师从大自然的事物之中,从平凡发现不平凡。这次遗作展使我沉侵在美美享受中。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把自己的真实感情融化于自然山川。我们在神游中醒来品味,他的笔墨运用自然,精到,不矫饰而是提练,意境深远。主观能动的发挥,手法多样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既朴实又通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明确的风格,对自然的概括和强化形成风格。他在困难的处境中仍能把握自己,奋力追求,使自己的艺术达到更高的境界。
李冰:张老师退体后第三天就来老年大学上课,他教我们:画山水要热爱祖国山河。他不请假迟到,诲人不倦。他知道自己身患癌症,还通知我们去上课,在病床上教我们。
马心伯:张老师曾经说:“我画很多,有什么用?”他最后说:“藏画于民是最好的。”他说:“作为福建画家,要画福建。”他毕生精力都给了福建给了厦门。他的画是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几张风雨山居图都是这样。身外之物不求,对有困难的学生尽力帮助,无私奉献的一生。
洪惠镇:张老师的教导使我受益很大,他说要多想、多看然后才多画。只要有一句话,让学生终生受用,那他就是一个伟大的艺术教育家,我们要更好地总结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
为期半天的座谈会于当天下午结束